1、8月百城房价16个月来首现“双涨”
中国指数研究院报道,2015年8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0787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95%,涨幅较上月扩大0.41个百分点。有51个城市环比上涨,49个城市环比下跌。与上月相比,本月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数量增加5个,其中涨幅在1.00%以上的城市有14个,较上月增加1个。环比下跌的城市较上月减少4个,其中跌幅在1.00%以上的城市有7个,较上月减少10个。环比涨幅居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上海、湛江、北京、南京、张家港、厦门、宜昌、新乡、廊坊、石家庄,上海环比上涨3.77%。环比跌幅居前十位的城市是:宝鸡、绵阳、大连、福州、威海、潍坊、呼和浩特、昆山、徐州、江阴,前五位跌幅在1.30%—2.00%之间。同比来看,本月百城新建住宅均价在经历连续十个月同比下跌后,于本月止跌,上涨0.15%。综合来看,百城住宅均价为16个月以来首次出现同比环比双双上涨。百城中新建住宅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有18个,较上月增加1个。同比下跌的有82个,较上月减少1个。北京、上海等十大城市(新建)住宅均价为19962元/平方米,环比上涨1.95%,涨幅较上月扩大0.80个百分点。
我省7个样本城市房价5涨2跌,涨幅前十名中占了两个。廊坊、石家庄、邯郸、衡水、唐山环比上涨。分别居百城房价第9、10、39、45、49位。保定、秦皇岛环比下跌,分别居百城房价第54、75位。
在今年一系列宽松政策影响下,楼市持续呈现回暖态势,8月市场成交继续保持稳定,百城价格指数环比涨幅扩大,并推动同比止跌转涨。政策方面,8月26日央行再次降息降准,今年以来央行已三次全面降准四次降息,此次“双降”将进一步刺激消费者购房需求;供应方面,房企制定少量缓推的推盘策略,为“金九”旺季提前热身,重点城市供应量平稳释放;库存方面,供需两端表现均衡,库存压力继续释放。展望未来,本月央行降息降准将为9月传统楼市旺季的到来再增动力。在下一步地方政策积极配合、房企加快推盘的影响下,预计下月至年底楼市供需两端将继续升温,“金九”旺季或将如期而至。价格方面,目前全国楼市仍以去库存为主基调,部分城市去化压力尚存,房价将继续保持平稳。
2、统计局:7月70大中城市环比均继续上涨 涨幅略有收窄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新建2015年7月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方面,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29个,环比上涨的城市有31个,持平的城市有10个。环比最高涨幅为6.3%,最低为下降0.7%。同比价格下降的城市有67个,同比上涨的城市有3个。同比最高涨幅为24.0%,最低为下降9.7%。二手住宅方面,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18个,环比上涨的城市有39个,环比持平的城市有13个。环比最高涨幅为5.3%,最低为下降1.0%。价格同比下降的城市有65个,同比上涨的城市有5个。同比最高涨幅为24.3%,最低为下降11.0%。
河北三个入统的样本城市7月出现明显分化趋势。石家庄7月份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月微涨0.4%,但是与去年同月相比依然呈现同比下跌2.5%的跌幅;二手房价格环比上涨0.3%,同比则下跌1.4%。唐山7月份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与上月持平,同比下跌5.2%;二手房价格环比同样与上月持平,同比则出现3.7%的下跌。秦皇岛7月份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微跌0.3%,与去年同月相比出现7.4%的大幅下跌;二手房环比下跌0.1%,同比则继续下跌5.2%。
国家统计局刘建伟分析:一、新建商品住宅与二手住宅价格环比均继续上涨,涨幅略有收窄。7月份房地产市场总体延续上月走势,新建商品住宅销量比上月略有增长,房价环比继续上涨,但涨幅收窄。从上涨城市个数看,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比上月增加4个,持平的城市比上月增加1个;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比上月减少3个,持平的城市比上月增加5个。从涨幅看,7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综合平均涨幅分别比上月回落0.2和0.1个百分点。分城市看,一线城市房价环比全部上涨且涨幅仍然较高,绝大部分二线城市房价环比上涨但涨幅低于一线城市,大部分三线城市房价环比仍然下降。二、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降幅继续收窄,二手住宅价格同比由降转升。随着环比上涨,大部分城市同比降幅进一步收窄。7月份,新建商品住宅与二手住宅价格同比上涨城市个数均比上月增加1个,分别为3个和5个;同比降幅比上月收窄的城市分别为61个和63个。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综合平均继续下降,降幅收窄为0.4%;二手住宅价格同比综合平均已由上月下降转为上涨,涨幅为0.2%。
3、一线城市土地供应下调 土地价格上扬
今年一线城市土地市场供应较往年明显减少,再创新低,剔除其中的保障房,实际供应的商品住宅用地就更少,供应量持续减少导致土地单价大幅上涨,土地出让金总额却减少。上海市2015年上半年供地计划,商品住宅建设用地供应计划面积为400万至600万平方米。而在2014年该数值为700万平方米,2013年为1000万平方米。2015年上半年上海土地市场实际成交面积196万平方米,经营性用地成交总额达582.5亿元,整体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北京市国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5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体思路是减量发展、保障民生和节约集约。据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的数据,今年截至7月30日,北上广深等四个一线城市合计供应309宗土地,而在2014年,全年供应地块则高达849块土地。今年截至7月26日,四个一线城市,合计土地出让金只有2060亿,同比跌幅高达26.4%。土地供应的减少导致土地单价的上扬。据中原地产数据,2015年一线城市的住宅土地均价为14432元每平方米,同比2014年的11679元每平方米涨幅高达23.6%。楼面价也随着土地价格的上涨而升高。目前一线城市2015年的楼面平均价达8921元每平方米,同比2014年全年的7631元涨幅高达16.9%。
业内人士分析,从全国楼市看,市场已经严重分化,一二线城市虽然也处于调整中,但需求基础依然庞大,从2014年四季度以来的市场看,一二线城市复苏明显加快。目前一二线城市土地稀缺,三四线市场库存过剩。这也就进一步加剧了一二线城市土地市场热度不断升温。房企为了避险,积极抢夺一线城市土地,其他城市土地有所减少,总的拿地支出有所减少。今年前7个月,20大标杆房企拿地合计1878亿,整体看相比2014年前7月的2203亿下调幅度达到了14.8%。
4、房地产业净利率下滑 房地产行业竞争加剧集中度提高
包括万科等标杆房地产企业在内的半年报中,36家房企的合计营业收入达987.216亿,而合计净利润只有90亿,平均净利润率只有9.12%,创历史新低跌至个位数。这意味着,房地产行业已经进入中低利润行业范畴。从利润总额来看,也是下降态势。36家房企的合计营收虽同比2014年上半年上涨了22%,但其盈利能力却大幅下调,36家房企的合计净利润,相比去年同期的101.86亿元,下调幅度达到了11.6%,其中,有17家房企净利润出现了下调。分企业来看,上述36家企业中,有25家企业利润率低于10%,而在2014年,房企的平均净利润率为10%,在2013年,平均净利润率还曾高达11.97%。业内人士认为,房企利润率走低,首先与今年项目销售难度加大有关。虽然全国一二线市场回暖,但三四线依然处于调整过程中,以价换量还在持续。而在销售进入困境的同时,房企的融资成本却持续增加。对于企业来说,对内对外融资的成本都吞噬了利润。同时房企间土地竞争激烈,一二线拿地又艰难,过去依赖土地升值以获得利润的发展模式难以维持。房企在积极去库存的过程中,营销费用的上升,也是房企盈利空间收窄的原因之一。万科总裁郁亮表示,从全行业来看,房地产已进入白银时代,房价单边上涨时期已经结束,行业进入社会平均利润水平是必然;而要解决净利润率下降的问题,还是要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业内人士认为,长期来看,竞争加剧,房地产行业也将呈现出规模化聚集与并购重组频繁发生的特征,“大鱼吃小鱼”的并购现象与合纵连横的“强强联合”成为“新常态”,最终推动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短期内,受高库存、投资性需求减少、落实不动产登记制度及房产税推出预期等因素影响,去化压力仍旧较大,行业利润率可能进一步下滑。“凛冬”状态下,已有中小房企谋求退出。同策咨询张宏伟认为,四类房企最容易退出房地产。第一类,是产品类型偏高端周转率较慢的企业;第二类是前期拿地过于激进,导致成本构成较高而影响销售资金回笼的企业,或盲目多元化扩张,导致房地产主营业务受到影响的企业;第三类,由于金融机构“风险控制”,一部分资信不太好、贷款受限的中小企业,或陷入“政治风波”的企业,由于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会面临资金面断链的市场风险;第四类,跨界进入房地产的企业。